醫(yī)療輻射有那么可怕嗎?
作者:外星菜鳥  2016-12-02 09:30:44
加入收藏
 

「輻射」,這個看不見摸不著,又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(guān)的東西,常常引起很多人的恐慌。例如去年,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之后,民眾因為擔心輻射影響健康,甚至引發(fā)「搶鹽」風潮,一時間,網(wǎng)絡上對此各種調(diào)侃不斷。


我們?nèi)メt(yī)院看病,也會遇到「輻射」相關(guān)的檢查、治療手段。比如我們平時體檢,需要拍 X 光胸片或者做胸部透視。在檢查室外,我們可以看到醒目的輻射警告標牌,醫(yī)生們也不在檢查室里多逗留,都要坐在隔壁的屏蔽間里。


很多人都有疑問,那這些帶著「輻射」的檢查手段,究竟安全嗎?



什么是輻射?


首先來了解一下,什么是輻射。


1. 通常情況下無害的「輻射」


「輻射」是電磁波的俗稱,它無處不在:


波長為 390 納米到 700 納米的電磁波俗稱為「可見光」,它是一種輻射;


波長 760 納米到 1 毫米波長范圍的電磁波俗稱為「熱」,它也是一種輻射;


我們每天都要使用的微波爐,利用電磁波的熱效應,還是種輻射。


除了太靠近暖爐會被燙傷,或者把自己塞進微波爐里會爆掉這些情況,這些種類的輻射平時均不會對生物體造成損傷。


2. 可能威脅健康的「輻射」


另一些輻射類型,被稱為「電離輻射」,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關(guān)心的。


之所以被稱為「電離輻射」,是因為這類電磁波穿透力強,達到一定能量時,可以直接「打斷」生物大分子的化學鍵,可能對人體細胞造成損傷。


電離輻射中,除了來自陽光的紫外線是我們可以很容易接觸到的,其他諸如 X 射線、γ 射線,只有特殊場景下,我們才有機會大劑量接觸。




醫(yī)療輻射:風險極低


那么多種電離輻射,對人體都安全嗎?讓我們從這里開始進入正題。


1. 輻射劑量


因為不同種類的輻射能量各不相同,而且不同身體組織吸收輻射的量也各不相同,為了便于量化,人們就定義了一個叫做希沃特(Sv)的單位,來說明不同生物組織對輻射的吸收量。


按照定義,1 Sv 的輻射量等同于組織吸收 1 戈瑞(Gy,即焦耳 / 千克)輻射。實際上,這個單位劑量太強了,相當于當年廣島原子彈幸存者吸收的核輻射劑量級別。所以,醫(yī)學上一般采用毫希沃特(mSv)來衡量危害性,1 Sv = 1000 mSv。自然界中存在著低量的背景輻射,每個人每年大約都會有 3 mSv 的背景輻射吸收量,這是一個很好的參照指標。


2. 醫(yī)療輻射種類


在醫(yī)院的常規(guī)檢查中,B 超、磁共振(MRI)是非電離輻射檢查手段,而 X 線和 CT 檢查,則會產(chǎn)生電離輻射。另外,還有一些如「單光子成像」「正電子成像」等檢查,屬于不太常見的核醫(yī)學診療手段,也會產(chǎn)生電離輻射。


3. 醫(yī)療輻射劑量會對身體造成的影響


論及 mSV 數(shù)量級的輻射對身體可能造成的影響,只有「引發(fā)癌癥」這一點需要考慮,至于「急性輻射損傷」、「熱射病」等,都不會出現(xiàn)。


理論上來說,輻射引起的損傷是完全隨機的;如果遭受的輻射劑量過大,承擔著關(guān)鍵的生物功能的細胞 DNA 受損幾率就大大增加。在輻射影響下,DNA 可能會斷裂失去功能,也可能發(fā)生突變。


雖說 DNA 有自己的修復系統(tǒng),但是隨著 DNA 的受損數(shù)量上升,沒有機會得到修復的數(shù)量也會隨之上升。如果 DNA 突變剛好落在癌基因上,打開了細胞惡變的開關(guān),那么,以后的某個時候,身體就可能出現(xiàn)腫瘤。


實際上,遭受大劑量輻射的研究數(shù)據(jù)很少,其中,絕大部分來自于日本核彈幸存者研究。因此,目前只能明確認為:只有遭受 100 mSv 以上的輻射量,人體患癌的概率才會明顯增加。


4. 一次醫(yī)療檢查會造成多大輻射量?




除了看表中具體檢查對應的輻射劑量,我們再舉個具體的例子吧。


CT 檢查是臨床上用得最多、輻射量也相對較強的一種檢查。譬如一次腹部 CT 掃描,大約帶來 10 mSV 的輻射量。


這個輻射劑量,相當于我們?nèi)粘-h(huán)境中積累 3 年的「本底輻射量」,也就是說,我們不做什么特殊的事情所受到的輻射量。在 CT 造成的 10 – 100 mSV 輻射的劑量范圍內(nèi),有研究認為可能會提升遠期患癌的幾率,也有研究認為不會。


至于 10 mSv 以下的輻射劑量致癌性,目前只有通過數(shù)學模型推斷出,累積到一定量的輻射量,可能有增加遠期癌癥的風險。


然而,在過去幾十年中,全球有數(shù)億人接受了 10 mSv 以下劑量電離輻射的檢查,卻完全沒有流行病學數(shù)據(jù)表明這些檢查有風險。



權(quán)衡利弊,小心防范


我們已經(jīng)知道,常規(guī) X 攝片的輻射劑量相當?shù),可以認為完全安全。


CT 檢查承受的輻射劑量較高,甚至可能達到 10 mSv 以上的風險劑量。但是,醫(yī)生要求行 CT 檢查,往往懷疑患者發(fā)生重大疾病,且沒有其他替代檢查手段時,才會采用。和其他治療、檢查手段的選擇一樣,做 CT 檢查,也是權(quán)衡利弊后做出的選擇。


人類發(fā)現(xiàn)放射性的早期,因為未能加以防范,出現(xiàn)了多起悲劇事件;而后,核武器及核事故造成了巨大心理陰影;所以,目前醫(yī)學界對待 CT 這樣的技術(shù)依然較謹慎。


如果短期內(nèi)接受過有電離輻射的檢查,請務必告訴醫(yī)生,以免重復 CT 攝片累積輻射劑量。


全方面衡量利弊之后,醫(yī)療上也還會考慮對特殊人群特殊照顧:孕婦和兒童應當盡可能減少輻照。對孕婦兒童群體需要暴露于有射線的檢查時,會在腹部等敏感部位置于鉛板等防護措施;另外,先進的儀器也有降低輻照量的方法(ASIR 技術(shù))。


舉例而言,孕婦兒童如果被懷疑肺炎進行胸部 X 攝片,根據(jù)表格給出的輻射量數(shù)據(jù)(0.1 mSv),本身就在非常安全的范圍之內(nèi),于腹部置鉛板后更是將危險性降到了 0。老舊的透視設(shè)備(7.0 mSv)在國內(nèi)還偶有所見,出于體檢目的則可以考慮避開透視,而去選擇 X 攝片。



最后總結(jié)


1. 與其他已經(jīng)明確的致癌因素相比(如吸煙),醫(yī)療輻射有害的風險極低;


2. 醫(yī)師和工程師都致力于降低醫(yī)療輻射劑量;在有必要做檢查的時候,拒絕檢查遠比輻射的風險大得多;


3. 如果是風險人群(兒童,孕婦),以及短時間內(nèi)做過影像檢查,請告訴醫(yī)生,讓醫(yī)生于具體情況作判斷。


題圖源自:shutterstock.com

本文被閱讀492次
 
上一篇:核電站
下一篇:美容需要注意什么輻射問題?
 
   
 
友情鏈接:環(huán)境保護部(國家核安全局) | 環(huán)保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 | 環(huán)保部輻射環(huán)境監(jiān)測技術(shù)中心
技術(shù)支持:南京希迪麥德軟件有限公司 版權(quán)及免責聲明      運行維護單位:江蘇省輻射防護協(xié)會      蘇ICP備15037112號
歡迎登錄核與輻射安全公眾溝通多媒體信息平臺,您是第6874364位瀏覽者!
Produced By 南京希迪麥德軟件有限公司